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国家级)

   日期:2024-06-04     浏览:33296    评论:0    
核心提示: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关于印发《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国家级)》的通知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专业委员会: 为适应农
 
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关于印发《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国家级)》的通知
 
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专业委员会:
 
      为适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绿色发展和农业现代化新形势对品种审定工作的要求,根据《种子法》《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有关规定,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对《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国家级)》(以下简称《审定标准》)进行了修订。新修订的《审定标准》(见附件)已经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会审议通过,现予印发施行,并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深刻认识修订《审定标准》的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农业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农业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满足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绿色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对品种提出新要求,品种审定工作要按照“提质增效转方式,稳粮增收可持续”的总体思路,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围绕市场需求变化,以种性安全为核心,以绿色发展为引领,以提高品质为方向,以鼓励创新为根本,把绿色优质、专用特用指标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引导品种选育方向,加快选育能够满足新形势需要的新品种,加快新一轮品种更新换代。
 
      二、准确把握修订《审定标准》的主要原则
 
      品种审定标准按照以下三项原则进行分类管理。
 
      (一)保障粮食安全。有利于高产、稳产品种审定。满足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对新品种的要求,为实施“藏粮于技”提供支撑。
 
      (二)突出绿色发展。有利于节水、节肥、节药品种审定,有利于优质、适宜机械作业品种审定,满足资源高效利用、农业可持续发展对品种的要求。
 
      (三)符合市场需求。有利于加工专用型、特殊用途及有有市场需求的特殊类型品种审定,满足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市场多元化需求对品种多样化的要求。
 
      三、科学掌握品种分类标准
 
      品种审定委员会按照高产稳产、绿色优质和特殊类型三类,分别制定相应的审定标准,各专业委员会按相应审定标准对不同用途的作物分别开展审定。
 
      (一)高产稳产品种。要求品种高产稳产,试验产量平均比对照品种(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骨干品种)增产3%以上。
 
      (二)绿色优质品种。要求品种具有抵御非生物逆境(干旱、盐碱、重金属污染、异常气候等)、生物侵害(病虫害等)、水分养分高效利用和品质优良等性状,大幅度节约水肥资源,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适宜机械化作业或轻简化栽培,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农业发展。品种试验产量可适当放宽,具体由专业委员会把握。
 
      (三)特殊类型品种。适应市场多元化需求,对于特殊类型或特殊用途品种,如资源高效利用品种、水稻耐盐(碱)及镉低积累品种、栽培条件特殊品种、特殊用途品种等,申请者可根据市场实际需求,提出品种审定标准,报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备案,并自行开展相应作物品种试验。各作物除已列出的特殊类型品种外,其他特殊类型品种可参照执行。
 
      四、根据市场变化调整品种试验完善《审定标准》
 
      品种审定工作的首要任务是为农业生产筛选最先进、最适应、最安全的新品种。各专业委员会按照《审定标准》,结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现代农业发展对品种的新要求,认真做好品种审定工作,并要从不断发展变化的市场需求出发,认真科学确定品种类型,把握审定标准。在品种审定过程中,对于品种试验和《审定标准》不适应生产实际的情况,随时向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反映,经主任委员会研究同意及时对试验进行调整,对《审定标准》进行补充完善。
 
      附件: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国家级)
 
      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
 
      2017年7月20日

附件

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国家级)

1 基本条件

1.1抗性(病、虫、冷、热)

每年南方稻区(不含武陵山区)品种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年度≤6.5,同时,长江上游稻区品种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级;每年武陵山稻区品种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5,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每年北方稻区品种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5,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且稻瘟病抗性(稻瘟损失率最高级)不低于对照。南方稻区的单季晚粳品种、北方稻区的黄淮海粳稻、京津唐粳稻品种的条纹叶枯病抗性最高级≤5级。除达到上述要求外,不同稻区还应对以下抗逆性状进行鉴定。

南方华南稻区:白叶枯病、白背飞虱(早籼)、褐飞虱(晚籼)。

南方长江上游稻区:褐飞虱、耐冷性、耐热性。

南方长江中下游稻区:白叶枯病、条纹叶枯病(晚粳)、白背飞虱(早籼)、褐飞虱(不含早籼)、耐冷性(晚籼)、耐热性(中籼)。

南方武陵山区:耐冷性。

北方早粳区:耐冷性。

北方华北中粳区:条纹叶枯病。

1.2生育期

不超过安全生产和耕作制度允许范围。长江中下游早籼早中熟和晚籼早熟品种全生育期不长于对照品种,其他类型早籼和晚籼品种全生育期不长于对照品种3.0天;长江上游中籼、长江中下游单季晚粳、华南晚籼和黄淮海中熟中粳、东北中熟早粳品种全生育期不长于对照品种5.0天;其他类型品种全生育期不长于对照品种7.0天。当国家区试对照品种进行更换时,由稻专业委员会对相应生育期指标作出调整。

1.3结实率

中稻品种年度结实率<70%的区域试验点≤3个,晚稻品种年度结实率<65%的区域试验点≤3个。

1.4旱稻品种抗旱性

抗旱级别≤5级。

2 分类品种条件

    2.1高产稳产品种

审定品种与对照同为常规稻或杂交稻,与对照同等级品质,每年区域试验产量比同类型对照品种增产≥3.0%,生产试验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1.0%,每年区域试验增产、生产试验≥0.0%试验点比例均≥65%。或比对照品质差的品种,每年区域试验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5.0%,生产试验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2.0%,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增产点比例≥75%。

杂交稻作对照品种的常规稻品种,每年区域试验及生产试验产量比照第一款,比对照品种增产幅度相应降低3个百分点。

常规稻作对照品种的杂交稻品种,每年区域试验产量比照第一款,比对照品种增产幅度相应增加2个百分点。

2.2绿色优质品种

2.2.1抗病品种:南方稻区稻瘟病抗性达到中抗以上,且华南稻区白叶枯病抗性达到中抗以上;武陵山区稻区稻瘟病抗性达到抗以上;北方稻区粳稻和南方稻区粳稻稻瘟病抗性达到抗以上,同时条纹叶枯病达到抗以上。

2.2.2抗虫品种:早籼对白背飞虱达到中抗以上水平,中籼及晚籼、晚粳对褐飞虱达到中抗以上水平,且优于对照品种一个级别以上。

2.2.3优质品种:品种品质达到部颁标准2级及以上。

2.2.4轻简化栽培品种:机械插秧品种,抗倒伏程度≤3级,长江中下游双季早稻、双季晚稻全生育期≤108天,双季晚稻每年区域试验结实率平均不低于对照。直播品种:抗倒伏程度≤3级,长江中下游双季早稻、双季晚稻全生育期≤108天,芽期耐低氧发芽(淹水条件下成秧率≥80%)、发芽率≥90%,双季早稻苗期耐寒;双季晚稻每年区域试验结实率平均不低于对照。

2.3特殊类型品种

糯稻品种:支链淀粉含量≥98%。

 麦

1 基本条件

1.1抗病性

长江上游冬麦区条锈病未达到高感,长江中下游冬麦区赤霉病未达到高感,东北春麦早熟区秆锈病未达到高感,东北春麦晚熟区秆锈病中抗(含)以上。黄淮冬麦区南片水地品种、黄淮冬麦区北片水地品种、北部冬麦区品种、西北春麦区水地品种,对鉴定病害未达到全部高感。除达到上述要求外,不同麦区还应对以下抗逆性状进行鉴定。

长江上游麦区冬麦品种:白粉病、赤霉病和叶锈病。

长江中下游麦区冬麦品种: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纹枯病和黄花叶病毒病。

黄淮冬麦区南片水地品种:条锈病、叶锈病、赤霉病、白粉病和纹枯病。

黄淮冬麦区北片水地品种:条锈病、叶锈病、赤霉病、白粉病和纹枯病,抗寒性。

黄淮冬麦区旱肥地品种、旱薄地品种: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和黄矮病,抗旱性,抗寒性。

北部冬麦区水地品种:白粉病、条锈病和叶锈病,抗寒性。

北部冬麦区旱地品种:白粉病、条锈病、叶锈病和黄矮病,抗旱性,抗寒性。

东北春麦区早熟品种:叶锈病和白粉病。

东北春麦区晚熟品种:叶锈病、白粉病、赤霉病和根腐病。

西北春麦区水地品种: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黄矮病、赤霉病。

西北春麦区旱地品种: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黄矮病,抗旱性。

1.2抗倒伏性

每年区域试验倒伏程度≤3级,或倒伏面积≤40.0%的试验点比例≥70%。

1.3生育期

不超过安全生产和耕作制度允许范围的品种。

1.4寒性

北部冬麦区和黄淮北片麦区抗寒性鉴定,或试验田间表现,越冬死茎率≤20.0%或不超过对照的品种。

1.5品质

分强筋、中强筋、中筋和弱筋四类,各项品质指标要求都可以满足强筋的为强筋小麦;其中任何一个指标达不到强筋的要求,但可以满足中强筋的为中强筋小麦;其中任何一个指标达不到中强筋的要求,但可以满足中筋的为中筋小麦;达不到弱筋要求的也为中筋小麦。

2 分类品种条件

2.1高产稳产品种

审定品种与对照同为常规品种或杂交品种且同等级品质,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比对照增产≥3.0%,且每年增产≥2.0%,生产试验比对照增产≥1%;每年区域试验增产≥2.0%、生产试验不减产试验点比例≥60%。

申请审定品种为杂交中筋品种,对照品种为常规中筋品种,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产量比对照增产≥5%,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增产≥5%的试验点比例≥60%。

2.2绿色优质品种

2.2.1抗赤霉病品种:抗性鉴定结果长江中下游冬麦区为抗及以上、黄淮冬麦区中抗及以上的品种。

2.2.2节水品种:节水指数大于0.8且节水试验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产量比对照增产,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增产试验点比例≥60%的品种。

2.2.3节肥品种:在比常规施肥量减少20%以上试验条件下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产量比对照增产,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增产试验点比例≥60%的品种。

2.2.4抗旱品种:抗旱性鉴定等级为2级以上的品种。

2.2.5抗穗发芽品种:白皮小麦抗穗发芽性检测(小麦抗穗发芽性的检测方法NY/T1739-2009)结果达到抗以上级别的品种。

2.2.6早熟品种:长江中下游麦区、北部冬麦区和黄淮冬麦区比对照品种平均早熟2天(含)以上的品种,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与对照产量相当的品种。

2.2.7优质品种:满足下述各项相关指标要求的强筋、中强筋和弱筋小麦为优质品种。

强筋小麦:粗蛋白质含量(干基)≥14.0%、湿面筋含量(14%水分基)≥30.5%、吸水率≥60%、稳定时间≥10.0分钟、最大拉伸阻力Rm.E.U.(参考值)≥450、拉伸面积≥100cm2,其中有一项指标不满足,但可以满足中强筋的降为中强筋小麦。

中强筋小麦:粗蛋白质含量(干基)≥13.0%、湿面筋含量(14%水分基)≥28.5%、吸水率≥58%、稳定时间≥7.0分钟、最大拉伸阻力Rm.E.U.(参考值)≥350、拉伸面积≥80cm2,其中有一项指标不满足,但可以满足中筋的降为中筋小麦。

中筋小麦:粗蛋白质含量(干基)≥12.0%、湿面筋含量(14%水分基)≥24.0%、吸水率≥55%、稳定时间≥3.0分钟、最大拉伸阻力Rm.E.U.(参考值)≥200、拉伸面积≥50cm2

弱筋小麦:粗蛋白质含量(干基)<12.0%、湿面筋含量(14%水分基)<24.0%、吸水率<55%、稳定时间<3.0分钟。

2.3特殊类型品种

2.3.1糯小麦:支链淀粉含量≥98%。

2.3.2彩色小麦:除白色、黄色、红色之外的其他籽粒颜色。


玉 米

1 基本条件

1.1抗病性

1.1.1籽粒用玉米品种

东华北中晚熟春玉米类型区、东华北中熟春玉米类型区、东华北中早熟春玉米类型区、北方早熟春玉米类型区、北方极早熟春玉米类型区:大斑病、茎腐病田间自然发病和人工接种鉴定均未达到高感。穗腐病田间自然发病及人工接种鉴定未同时达到高感。

西北春玉米类型区:茎腐病田间自然发病和人工接种鉴定均未达到高感。穗腐病田间自然发病及人工接种鉴定未同时达到高感。

黄淮海夏玉米类型区、京津冀早熟夏玉米类型区:小斑病、茎腐病田间自然发病和人工接种鉴定均未达到高感。穗腐病田间自然发病及人工接种鉴定未同时达到高感。

西南春玉米类型区、热带亚热带玉米类型区:纹枯病、茎腐病、大斑病、穗腐病田间自然发病和人工接种鉴定均未达到高感。

东南春玉米类型区:纹枯病、茎腐病、南方锈病田间自然发病和人工接种鉴定均未达到高感。穗腐病田间自然发病及人工接种鉴定未同时达到高感。

除达到上述要求外,不同玉米区品种还应对以下抗病性进行鉴定。

东华北中晚熟春玉米类型区、东华北中熟春玉米类型区、东华北中早熟春玉米类型区、北方早熟春玉米类型区、北方极早熟春玉米类型区:丝黑穗病、灰斑病。

西北春玉米类型区:大斑病、丝黑穗病。

黄淮海夏玉米类型区、京津冀早熟夏玉米类型区:弯孢叶斑病、瘤黑粉病。

西南春玉米类型区、热带亚热带玉米类型区:灰斑病、小斑病、南方锈病。

东南春玉米类型区:小斑病。

1.1.2青贮玉米品种

东华北中晚熟春玉米类型区、东华北中熟春玉米类型区、东华北中早熟春玉米类型区、北方早熟春玉米类型区、北方极早熟春玉米类型区、西北春玉米类型区:大斑病、茎腐病田间自然发病和人工接种鉴定均未达到高感。

黄淮海夏玉米类型区、京津冀早熟夏玉米类型区:小斑病、茎腐病、弯孢叶斑病、南方锈病田间自然发病和人工接种鉴定均未达到高感。

西南春玉米类型区、热带亚热带玉米类型区、东南玉米类型区:纹枯病、大斑病、小斑病、茎腐病田间自然发病和人工接种均未达到高感。

除达到上述要求外,不同玉米区品种还应对以下抗病性进行鉴定。

东华北中晚熟春玉米类型区、东华北中熟春玉米类型区、东华北中早熟春玉米类型区、北方早熟春玉米类型区、北方极早熟春玉米类型区:丝黑穗病、灰斑病。

西北春玉米类型区:丝黑穗病。

黄淮海夏玉米类型区、京津冀早熟夏玉米类型区:瘤黑粉病。

西南春玉米类型区、热带亚热带玉米类型区、东南春玉米类型区:灰斑病、南方锈病。

1.1.3鲜食甜玉米品种、糯玉米品种

北方鲜食玉米类型区:瘤黑粉、丝黑穗病、大斑病田间自然发病未达到高感。

黄淮海鲜食玉米类型区:瘤黑粉、丝黑穗病、矮花叶病、小斑病田间自然发病未达到高感。

西南鲜食玉米类型区:瘤黑粉、丝黑穗病、小斑病、纹枯病田间自然发病未达到高感。

东南鲜食玉米类型区:瘤黑粉、丝黑穗病、小斑病、南方锈病、纹枯病田间自然发病未达到高感。

1.1.4爆裂玉米品种

茎腐病、穗腐病田间自然发病和人工接种鉴定均未达到高感。

除达到上述要求外,还应对以下抗逆性状进行鉴定:丝黑穗病、瘤黑粉病。

1.2生育期

东华北中晚熟春玉米类型区、黄淮海夏玉米类型区、京津冀早熟夏玉米类型区:每年区域试验生育期平均比对照品种不长于1.0天,或收获时的水分不高于对照。

东华北中熟春玉米类型区、东华北中早熟春玉米类型区、北方早熟春玉米类型区、北方极早熟春玉米类型区、西北春玉米类型区:每年区域试验生育期平均比对照品种不长于2.0天,或收获时的水分不高于对照。

当国家区试对照品种进行更换时,由玉米专业委员会对相应生育期指标作出调整。

1.3抗倒伏性

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倒伏倒折率之和平均分别≤8.0%,且倒伏倒折率之和≥10.0%的试验点比例不超过20%。

1.4品质

普通玉米品种籽粒容重≥730克/升,粗淀粉含量(干基)≥69.0%,粗蛋白质含量(干基)≥8.0%,粗脂肪含量≥(干基)3.0%。

2 分类品种条件

2.1高产稳产品种

区域试验产量比对照品种平均增产≥3.0%,且每年增产≥2.0%,生产试验比对照品种增产≥1.0%。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增产的试验点比例≥60%。

2.2绿色优质品种

2.2.1抗病品种:田间自然发病和人工接种鉴定所在区域鉴定病害均达到中抗及以上。

2.2.2适宜机械化收获籽粒品种: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品种。

含水量低:东北中熟组适收期籽粒含水量≤25%,黄淮海夏播组适收期籽粒含水量≤28%,且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籽粒含水量达标的试验点占全部试验点比例≥60%。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倒伏倒折率之和≤5.0%,且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抗倒性达标的试验点占全部试验点比例≥70%。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产量与对照相当,且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籽粒产量达标的试验点占全部试验点比例≥50%。

抗倒伏: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倒伏倒折率之和≤5.0%的试验点占全部试验点比例≥90%。东北中熟组适收期籽粒含水量≤28%,黄淮海夏播组适收期籽粒含水量≤30%, 且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籽粒含水量达标的试验点占全部试验点比例≥50%。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产量与对照相当,且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产量达标的试验点占全部试验点比例≥50%。

高产: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产量比对照增产≥3.0%,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增产试验点比例≥50%。东北中熟组和黄淮海夏播组适收期籽粒含水量≤30%, 且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籽粒含水量达标的试验点占全部试验点比例≥50%。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倒伏倒折率之和≤5.0%,且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抗倒性达标的试验点占全部试验点比例≥70%。

抗倒伏、含水量低: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倒伏倒折率之和≤5.0%,且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抗倒性达标的试验点占全部试验点比例≥90%。东北中熟组适收期籽粒含水量≤25%。黄淮海夏播组适收期籽粒含水量≤28%,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籽粒含水量达标的试验点占全部试验点比例≥90%。

2.3特殊类型品种

2.3.1糯玉米(干籽粒)、高油、高赖氨酸(优质蛋白玉米,QPM

抗倒性。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倒伏倒折率之和≤10.0%。

品质。糯玉米(干籽粒):粗淀粉含量(干基)≥69.0%,支链淀粉(干基)占粗淀粉总量比率≥97.0%。高油玉米:粗脂肪(干基)含量≥7.5%。高赖氨酸玉米:赖氨酸(干基)含量≥0.4%。

2.3.2青贮玉米(不包括粮饲兼用)

生物产量。收获时的鲜物质产量(公斤/亩),干物质含量(%),或其他衡量指标。

生育期。以同一生态类型区大面积推广的青贮玉米品种或国家(省)区域试验的普通玉米对照品种为对照,普通玉米对照品种黑层出现时,参试品种的乳线位置应≥1/2。

品质。整株粗蛋白含量≥7.0%,中性洗涤纤维含量≤45%,酸性洗涤纤维含量≤23%,淀粉含量≥25%;持绿性,收获期全株保持绿色的叶片所占比例(%)。

抗倒性。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倒伏倒折率之和平均≤8.0%,且倒伏倒折率之和大于等于10.0%的试验点比例≤20%;或每年倒伏倒折率之和平均不高于对照。

2.3.3鲜食甜玉米品种、鲜食糯玉米品种

品质。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评分。鲜食甜玉米品种:鲜样品可溶性总糖含量。鲜食糯玉米品种:直链淀粉(干基)占粗淀粉总量比率。甜加糯型(同一果穗上同时存在甜和糯两种类型籽粒,属糯玉米中的一种特殊类型):直链淀粉(干基)占粗淀粉总量比率。

抗倒性。每年平均倒伏倒折率之和≤15.0%。

产量。鲜果穗产量(公斤/亩)。

2.3.4爆裂玉米品种

品质。膨化倍数,爆花率,籽粒颜色。

抗倒性。每年平均倒伏倒折率之和≤10%。

  

大 豆 

1 基本条件

1.1抗病性

大豆花叶病毒病抗性:人工接种鉴定,对弱致病优势株系抗性级别达到中感及以上,对强致病优势株系抗性级别达到感及以上。

大豆灰斑病抗性:人工接种鉴定,北方春大豆区的早熟和中早熟品种,对优势生理小种抗性级别达到中感及以上。

大豆炭疽病抗性:人工接种鉴定,长江流域春大豆、热带亚热带春大豆、菜用品种抗性级别达到感及以上。

1.2生育期

两年区域试验生育期平均结果,北方春大豆区比对照品种晚熟≤4.0天,黄淮海夏大豆区比对照品种晚熟≤7.0天,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比对照品种晚熟≤10.0天。

1.3品质

北方春大豆区报审品种两年区域试验平均粗脂肪和粗蛋白质含量之和≥58.0%;其他区组两年区域试验平均粗脂肪和粗蛋白质含量之和≥59.0%。

2 分类品种条件

2.1高产稳产品种

申请审定品种与对照同为常规品种或杂交品种时,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比相应对照增产≥3.0%,且每年增产≥2.0%,生产试验平均产量比相应对照增产≥1.0%。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增产试验点比例≥60%。

申请审定品种为杂交品种而对照为常规品种时,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比对照增产≥8.0%,且每年增产≥5.0%,生产试验平均产量比常规品种对照增产≥5.0%。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增产试验点比例≥65%。

2.2高油品种

两年区域试验粗脂肪平均含量≥21.5%,且单年≥21.0%。申请审定品种与对照同为常规品种或杂交品种,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平均产量比相应对照品种增产≥0.0%;杂交品种,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平均产量比相应对照品种增产≥4.0%。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增产试验点比例≥55%。

2.3高蛋白品种

北方春大豆两年区域试验,粗蛋白质平均含量≥43.0%,且单年≥42.0%;其他区组两年区域试验,粗蛋白质平均含量≥45.0%,且单年≥44.0%。审定品种与对照同为常规品种或杂交品种,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比常规对照品种减产≤2.0%,单年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平均产量比常规对照品种减产≤3.0%;杂交品种,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平均产量比常规对照品种增产≥2.0%。

2.4特殊类型品种

菜用大豆品种:采收鲜荚食用的品种。

彩色籽粒品种:籽粒颜色除黄色以外的其他品种。

籽粒大小特异品种:籽粒特大或特小的品种。

棉 花

1 基本条件

1.1抗病性

每年区域试验,枯萎病接种鉴定病指≤20,黄萎病接种鉴定病指≤35或鉴定结果为耐病及以上。

1.2早熟性

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霜前花率≥85.0%,特殊年份与对照相当。

1.3抗虫性

转基因抗虫棉品种,每年区域试验抗虫株率≥90.0%,室内鉴定结果为抗及以上。

2 分类条件

根据GB/T 20392-2006《HVI棉纤维物理性能试验方法》和ASTM D5866-12《HVI棉纤维棉结测试标准方法》检测的纤维品质上半部平均长度、断裂比强度、马克隆值、整齐度指数和纤维细度五项指标的综合表现,将棉花品种分为Ⅰ型品种、Ⅱ型品种、Ⅲ型品种三种主要类型。

型品种

两年区域试验平均结果,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1mm、断裂比强度≥32cN/tex、马克隆值3.7~4.2、整齐度指数≥83%;较低年份上半部平均长度≥30mm、断裂比强度≥31cN/tex、马克隆值3.5~4.6的品种。

型品种

两年区域试验平均结果,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29mm,断裂比强度≥30cN/tex,马克隆值3.5~5.0、整齐度指数≥83%;较低年份上半部平均长度≥28mm,断裂比强度≥29cN/tex,马克隆值3.5~5.1。

型品种

两年区域试验平均结果,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27mm,断裂比强度≥28cN/tex,马克隆值3.5~5.5、整齐度指数≥83%;较低年份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27mm,断裂比强度≥27cN/tex,马克隆值3.5~5.6的品种。

2.1型常规棉品种

对照为Ⅱ型常规棉品种,两年区域试验皮棉平均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3.0%,且区域试验较低年份皮棉产量不低于对照品种;生产试验皮棉产量不低于对照品种。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皮棉产量不低于对照品种的试验点比例≥50%。

对照为Ⅱ型杂交棉品种,两年区域试验皮棉平均产量,比对照品种减产≤5.0%,且区域试验较低年份皮棉产量减产≤8.0%;生产试验皮棉产量比对照品种减产≤8.0%。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皮棉产量减产≤8.0%的试验点比例≥50%。

2.2型杂交棉品种

对照为Ⅱ型常规棉品种,两年区域试验皮棉平均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5.0%,且区域试验较低年份皮棉产量增产≥3.0%;生产试验皮棉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3.0%。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皮棉产量增产≥3.0%的试验点比例≥50%。

对照为Ⅱ型杂交棉品种,两年区域试验皮棉平均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3.0%,且区域试验较低年份皮棉产量不低于对照品种;生产试验皮棉产量不低于对照品种。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皮棉产量不低于对照品种的试验点比例≥50%。

2.3型常规棉品种

对照为Ⅱ型常规棉品种,两年区域试验皮棉平均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8.0%,且区域试验较低年份皮棉产量增产≥5.0%;生产试验皮棉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5.0%。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皮棉产量增产≥5.0%的试验点比例≥50%。

对照为Ⅱ型杂交棉品种,两年区域试验皮棉平均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2.0%,且区域试验较低年份皮棉产量减产≤3.0%;生产试验皮棉产量比对照品种减产≤3.0%。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皮棉产量减产≤3.0%试验点比例≥50%。

2.4型杂交棉品种

对照为Ⅱ型常规棉品种,两年区域试验皮棉平均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10.0%,且区域试验较低年份皮棉产量增产≥7.0%;生产试验皮棉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7.0%。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皮棉产量增产≥7.0%的试验点比例≥50%。

对照为Ⅱ型杂交棉品种,比对照品种增产≥8.0%,且区域试验较低年份皮棉产量增产≥5.0%;生产试验皮棉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5.0%。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皮棉产量增产≥5.0%的试验点比例≥50%。

2.5优质专用品种

品质突出:纤维品质属于Ⅰ型品种。

抗病性突出:枯萎病病指≤5.0、黄萎病病指≤20.0,且纤维品质达到Ⅲ型及以上的品种。

适合机械采收品种:株型比较紧凑,抗倒伏,第一果枝始节高度20厘米以上,株高85cm左右;霜前花率90%以上;含絮力适度,吐絮比较集中,对脱叶剂敏感,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断裂比强度达到Ⅱ型及以上。

2.6特殊类型品种

彩色棉(除白色):纤维长度、断裂比强度、长度整齐度、纤维细度、马克隆值等品质指标基本符合Ⅲ型品种要求。

海岛棉:纤维长度≥35mm、断裂比强度≥36cN/tex、马克隆值3.7—4.2。

短季棉:生育期<110天,品质不低于Ⅱ型品种要求。

 
打赏
 
相关内容来自互联网或个人,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雷同或侵权行为,请及时通知我们(55130681@qq.com),以便我们进行相关整改修正。
 
更多>同类种业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种业
点击排行
WAP 手机版 首页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