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的话 “相比城市,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是我们的短板。”习近平总书记对推动农村网络发展有着深深挂念和殷切希望,强调要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农村互联网建设步伐。在各地各部门的持续努力下,我国农村互联网建设进度加快。截至2020年一季度,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达46.2%,城乡之间的互联网普及率差距缩小5.9个百分点,广大农民群众逐步跟上互联网时代的步伐。让我们走进今年全国两会,看看代表委员就数字乡村建设怎么说。
手机银行、网上政务、直播带货……很多人曾经以为数字化、信息化离乡村距离很远,但其实数字乡村早已在乡村治理、产业振兴、城乡融合等方面暗自发力,融入乡村生活的每个场景,也改变着老百姓的点点滴滴。从2G、3G到4G、5G,从互联网到物联网再到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的空前活跃,让农业农村农民与城市的联通无限接近,城乡发展鸿沟在数字化的作用下渐成弥合态势。
骐骥千里,非一日之功。数字乡村发展路径何在,信息互联时代农业农村变化几多?自去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以来,这些问题就一直是业内热议的话题,这样的讨论也延续到了今年全国两会上。
有力化解农村金融短板
贷款难、贷款贵是农村发展长期存在的问题,资金短缺也是推进脱贫攻坚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难点。数字乡村的建设,有力化解了乡村金融供给不足的问题。
明前茶,贵如油。每年清明前是福建福鼎市伯柳村最忙碌的时候,苍翠欲滴的白茶山上,采茶工手指翻飞,快速地将最鲜嫩的一芽一叶采摘下来,全村5500余亩白茶要赶在节前采摘,雇工采茶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多亏农行给了我10万元‘快农贷’,手机操作就可以随借随还,缓解了我的资金压力。”做了30年茶农的陈金池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在此基础上,农行推出“贷款自画像”平台,引导有需求的人自助补充资料,银行结合客户自己的画像与基础数据分析,上门调查后,产生预授信并发放贷款。
全国人大代表、辽宁大连金普新区七顶山街道朱家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朱朝治表示,农业生产聚集了大量的小微企业和普通农户,金融服务缓解了农户的成本压力和资金压力,为企业提供“源头活水”。
据悉,数字乡村建设有力推动大中型商业银行以乡村服务为重点,运用互联网等技术,为农村居民提供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网络支付、移动支付、网络信贷等普惠金融发展环境不断改善,金融机构与金融服务深入覆盖乡村,为农村居民提供足不出村的金融服务。截至2019年6月,银行业金融机构覆盖全国3.08万个乡镇,覆盖率为95.7%。
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全国人大代表、晨光生物科技集团董事长卢庆国表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所发挥的产业带动、产业扶贫作用不容忽视,特别是在边疆地区。希望随着数字乡村战略的推进,农企、农户对金融支持的需求能进一步得到满足,不断提高自身“造血”能力。
深度构建乡村治理体系
近年来,数字乡村逐步扩大了在农村社会治理、农村养老、生态保护、精准扶贫等领域的应用,信息化在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出基础支撑作用。
近年来,广西巴马县给每个农户建立“信用档案”,村民可以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方面积累信用分数,通过金融支持这个杠杆和抓手,让治理变革悄然从经济领域拓展到了社会领域。
事实上,伴随着数字乡村战略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地方开始认识到,不能简单将数字乡村理解为现代信息化技术在乡村治理中的应用,更多的是对乡村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的重塑。
“将抽象的治理理念转化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优化社会治理在乡村基层有了实实在在的抓手。”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农科院原副院长陈彩虹表示,把对农户的金融支持力度与其践行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结合起来,从而凝聚最广大乡村的强大合力,形成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日前,在浙江省德清县五四村,数字乡村可视化系统上线运行,初步实现乡村环境整治可视化、数字化和多元化,探索出智慧乡村治理的新模式。临近的三林村则在2019年与浙江大学牵手,成立全国首个数字乡村研究机构。现如今三林村不仅有自己的抖音号、村播平台、网红学院、乡村数字图书馆,还有水下智能机器人“数字鱼”的科技示范。
全国人大代表、五四村党总支书记孙国文表示,走向未来的乡村需要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这离不开创新驱动,离不开拥抱数字化浪潮,乡村治理数字化平台为实现“自治、共治、他治、民治、智治”提供助力,既响应了上级组织的号召,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也为村居环境改善、乡村经营状况提升、乡村治理智慧化等全方位工作带来改变,引领基层治理模式变革。
提升农产品生产流通效率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初期,由于物流受阻,不少地区农业生产面临人工不足、农产品陷入“卖难”困局。采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机器人等信息技术的无人农场进入大众视野,电商成为各地农户破解生鲜农产品“卖难”的重要方式。
5月9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团队在华南农业大学增城教学科研基地展示了水稻无人农场直播技术——对行精度可达2厘米,可以实现水稻生产耕整、种植、田间管理和收获全程无人机械化作业。
数字科技的发展让农业生产开始拥抱未来,也为农产品上行畅通了道路。
过去一段时间,“直播带货”成为农产品流通领域的热词。从县长到一线生产工作人员,从代表委员到网络红人,纷纷开启网络直播为各地农产品带货。
5月16日由农业农村部发起的“助力三区三州脱贫攻坚 代表委员来代言”网络直播中,全国政协委员、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副州长丁秀花拿起锅铲,现场教网友做草果家常菜,推荐怒江野生核桃油、草果、蜂蜜等农产品。丁秀花说,怒江原生态农产品品质好,但知名度不高,销售方式落后,营销渠道窄,希望通过线上渠道打通“农产品进城”通道,助力农产品销售。
2月以来,“转行”做起“店小二”的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旅游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黄细花体会到了电商直播的魅力:“受疫情影响,旅游业遭受重创,出于自救,我也开起了微店。”没想到订单很快火爆起来,广东的许多优质旅游产品成了网红,各地旅游企业和一些对口帮扶村的滞销农产品也加入进来。“用直播展示旅游产品,非常形象,可以让消费者更信赖、更放心。”黄细花认为,随着旅游业慢慢复苏,旅游业和农业也能结合起来,“比如可以把高州的番石榴、番薯等农产品直接运送到酒店,让消费者吃到新鲜农产品的同时也帮到农户。”
“农村电商发展激发了农村创新创业的热情,减少了外出打工人口,促进了农民减贫脱贫和增收致富,使农村的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比例下降,实现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井冈山市茅坪乡神山村党支部副书记左香云认为,应当从政策上把电商村确定为数字乡村试点,加强人才体系建设,实施乡村人才振兴战略,强化农村电商发展激励机制,全面提升乡村信息基础设施,持续改善农村地区的交通、物流、电信、电力等基础设施。
数字乡村
什么是数字乡村
数字乡村是伴随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以及农民现代信息技能的提高而内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和转型进程。2019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主要部署了加快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数字经济、强化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供给、建设智慧绿色乡村等十项重点任务。
数字乡村发展现状
乡村互联网基础设施不断提升
截至2019年,中央财政和基础电信企业投资累计超过600亿元,全国行政村通宽带的比例达到了98%,贫困村通宽带比例超过97%。
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
截至2020年一季度,全国农村电商突破1300万家。2019年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到了3975亿元,比2016年增长了1.5倍。
乡村治理现代化持续创新
全国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管理系统上线运行,截至2019年9月,全国59万个村完成清产核资系统上报工作。
乡村信息服务体系日趋完善
截至2018年底,全国共建成2843个数字文化服务县级支中心、32179个乡镇基层服务点、32719个乡镇公共电子阅览室。
网络扶贫行动向纵深发展
深入实施电信普遍服务试点,2018年基本完成前三批试点,完成4.3万个贫困村光纤建设项目。依托电商精准扶贫工程,2018年全国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实现网络零售额1109.9亿元。
数字乡村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
到2020年,数字乡村建设取得初步进展。农村互联网普及率明显提升,农村数字经济快速发展。
第二阶段
到2025年,数字乡村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城乡“数字鸿沟”明显缩小。农村流通服务更加便捷,乡村网络文化繁荣发展,乡村数字治理体系日趋完善。
第三阶段
到2035年,数字乡村建设取得长足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基本实现。
第四阶段
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数字乡村,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资料来源:农业农村部网站 国家统计局网站 中央网信办网站
图片来源:新华社 文字整理:卢静 王帅杰 设计:刘念
浙江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袁康培:
让农民成为数字乡村的“智能传感器”
目前,数字乡村建设的突出短板是缺乏数据。现有少量数据主要源于天(卫星)空(无人机)地(传感器),且大多静态、误差大、代表性差。我们的解决方案是开发适应“三农”特点,农民想用有用会用的信息终端、技术产品、应用软件,比如植物保护人工智能平台(爱植保)、农产品信息发布平台(拍见)等,在把智能手机变成新农具的同时,把农民变成在线移动的“智能传感器”,全时空在线采集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生态关键时空节点数据,并源源不断地汇入数据库,将数字化融入乡村生活的每个场景。
本报记者 朱海洋
农信通集团董事长李勇:
建立贯通全产业链的智慧农业体系
全国农村的智能手机用户突破了2.5亿户,农村必将是数字经济新的增长极。为此,农信通集团逐步梳理成型“三五二六”业务架构,即通过“天、空、地、人、网,村、企、店、态、场”十个维度构建大数据采集与应用体系;通过“决策得好、种养得好、管得好、服务得好、卖得好”建立贯通农业全产业链的智慧农业产品与服务体系;以“每一亩地、每一头猪、每一个村、每一辆农机、每一条关注、每一笔交易”为核心建立农业农村大数据综合管理服务机制;以涉农信息系统整合和益农信息社建设运营为抓手,帮助农民解决“没有难种的地、没有难养的猪、没有难看的病、没有难办的事、没有难卖的货、没有难融的资”六大问题。
本报记者 张培奇 范亚旭
广东省政府参事室特聘研究员、省扶贫开发协会秘书长钟韶彬:
加快数字技术与产业扶贫融合
今后一段时间,贫困地区要继续跑出产业振兴加速度,就必须要搭上数字农业这班信息高速列车。建议加快数字技术与产业扶贫融合的深度和广度,让数字农业真正服务脱贫攻坚及成果巩固。加大财政资金补贴力度,鼓励更多扶贫龙头企业和贫困地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运用数字农业设施;利用好对口帮扶机制,引导东部地区智能农业装备制造企业和信息技术龙头企业在中西部贫困地区建设、布局更多智慧农业示范区和应用场景;要以产业链思维推进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各个环节信息化程度同步提升,以市场化理念创新数字农业技术信息化推广模式,为贫困地区培养更多土生土长的数字农业人才。
本报记者 付伟
北京农村电商创业者孔博:
创新数字化农产品3个体系
数字乡村建设要依托“农业+互联网”,以农产品电商为抓手,创新数字化农产品生产体系、品牌打造体系和流通体系。在生产体系方面,要通过互联网、电商的大数据分析,从市场角度提前入手,打造基于产品、品种、上市时间、周期、等级的农产品大数据平台,用数字指导生产。在品牌打造方面,依托农产品电商、直播等方式,精准获取、吸引、触达市场目标人群,精准、高效打造农产品品牌。同时创新数字化农产品流通体系。《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提出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占农产品总交易额比重由2018年的9.8%提升至2025年的15%,将大幅降低农产品损耗、能耗,提升农产品价值。
本报记者 芦晓春
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万山镇电子商务服务中心负责人华茜:
让电商扶贫新模式落地山区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物流受阻,大量农副产品出不了山、变不了现,农民利益受损。我长期做电商服务,疫情缓解后,我就奔走于铜仁各地帮助重点农产品企业、合作社和农户销售农特产品,就在4月7日至8日两天时间,我来到印江自治县缠溪镇湄坨村生态茶示范园区,为该村网络直播“带货”1355件,销售金额达13万元。
网络直播“带货”营销效果很好,今后要让更多有意愿的农民都参与到直播“带货”中来,让电商扶贫新模式真正落地山区,把山区的优质产品销售出去助推“铜货出山”,让山区农民走上产业脱贫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