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培松院士:做到上中下游联动,集成培育突破性品种

   日期:2021-03-10     浏览:14353    评论:0    
核心提示:他是国家水稻良种攻关组秘书长, 在2020年与攻关组一起,推动攻关组成员单位签署水稻派生型品种保护制度协议(EDV); 他是中国

他是国家水稻良种攻关组秘书长,

2020年与攻关组一起,推动攻关组成员单位签署水稻派生型品种保护制度协议(EDV);

他是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

2020年带领水稻所优化整合学科、推动改革创新、弘扬科学家精神,推动研究所发展;

2020年,他最开心的是团队历经18年完成的相关成果获得202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对于良种攻关、对于品种井喷、对于“卡脖子”和种业翻身仗,他有何独到见解,未来有何计划?

中国工程院院士 胡培松

胡培松,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挖掘创制多份品质改良骨干材料,广泛应用于育种实践;创建品质育种高效技术体系,大大提高育种效率;育成优质专用主导品种12个,累计推广面积达上亿亩。他和团队培育的“中嘉早17”是近30年来唯一单年推广面积达千万亩的早稻品种。

01

请用几个关键词概括您的2020

胡培松:

种业卡脖子技术、改革创新、科学家精神

02

2020年您最开心的事是什么?

胡培松:

最开心和最大的收获是:我们团队和嘉兴市农科院合作历经18年协作攻关完成的“超高产米粉专用稻品种中嘉早17等的选育和应用”这一成果获得了202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对我们项目组和团队近二十年集体攻关工作的肯定和鼓励。同时,这对我们也是督促。因为2021是十四五的开局谋篇之年,需要从各方面统筹规划努力,才能在未来几年有更好的发展。

“中嘉早17”由中国水稻研究所与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合作选育,是我国近30年来唯一年推广面积超千万亩的早稻品种。

03

2020年您做了什么新尝试?感觉如何?

胡培松:

2020年从全国水稻科研上,加强与地方水稻所合作,团结全国水稻科研联合攻关。

从研究所的层面来说,开展弘扬科学家精神大讨论,水稻所学术氛围显著提高;推动了改革创新,邀请院士专家团听取各课题组工作汇报以及未来研究计划,从学科大方向上重新优化整合,突出优势学科,补充弱势学科,避免弱、小、重复性研究。感觉压力和动力并存,优化调整后,组内人员,多学科交叉,利于协作,更适应未来发展方向。

从个人团队研究方向上,进一步凝聚目标,提出“优质化、绿色化”发展方向,强化种业“卡脖子技术”,特别是全基因选择技术研究。

04

如果满分是10分,您给我国2020年的水稻产业打几分?您看到2020年水稻行业有什么变化?有哪些不足?您有何建议?

胡培松:

2020年的水稻产业打9分吧。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培育绿色安全、优质高效、广适高产的水稻新品种已成为业内共识。优质水稻品种选育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第三届全国优质食味水稻品种鉴评会以及各省、地市组织的优质米评选活动等,均筛选出一些食味优质的水稻品种,如宁香粳9号、华浙优261等。

食味、抗性及重金属含量范围等都有明确的标准,相对来说,高效品种包括肥料高效利用、耐逆境和轻简化品种来说,尚无明确的界定和规范。针对这些性状,建议设置增加区试组别,有针对性的筛选,为重大突破性品种的培育奠定基础。

第三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活动现场,会上鉴评出第三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金奖名单,15个粳稻品种和15个籼稻品种上榜。

05

作为国家水稻良种攻关组秘书长,如果满分是10分,您给2020年水稻良种攻关打几分?2020年攻关取得了哪些新突破?您最满意的是哪里?

胡培松:

如果说要给2020年水稻良种攻关工作打分的话,我认为可以打8分。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在极度困难的条件下,水稻良种攻关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进展,包括:

2020420日召开了良种攻关工作年度总结与下一步工作部署视频会议;

2020911日在浙江富阳召开了水稻良种攻关优质新品种展示与观摩、交流会议,并在此期间成员单位签署了水稻派生型品种保护制度协议(EDV);

20201218日在湖南长沙召开了全国第三届优质稻食味品鉴活动,评选出15个籼稻金奖品种和15个粳稻金奖品种,对于实现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我国优质稻的发展起到很好的带动与支撑作用。

要说最满意的,可能还是2020年各成员单位签署了水稻派生型品种保护制度协议(EDV),这从制度层面保护了原始亲本的相关权益,促使国内育种单位必须从原先的短平快、修饰性育种,转向种质资源的原始、源头创新。

06

实质性派生品种保护制度开始试点实施了,您觉得最重要的意义是什么,未来会不会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

胡培松:

实质性派生品种保护制度的实施从制度层面保护了品种的原始创新,促使国内育种单位从原先的短平快,修饰性育种,必须转向种质资源的原始创新;育种中间材料的原始创新、多样化,有助于解决目前水稻品种同质化严重的问题。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派生型品种保护制度不仅在水稻全行业推广,而且在其他作物,包括小麦玉米大豆等农作物品种中会逐步推广应用。

国家水稻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组试点EDV制度签约现场,9家单位负责人代表出席签约仪式并签署承诺书,共同承诺从20201220日起在36家攻关单位间试行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激励水稻育种原始创新。此次EDV签约标志着我国水稻种业体制机制创新迈出重要一步。

07

2021年水稻良种攻关要进一步加强的是什么?有什么计划?

胡培松:

我认为目前水稻良种攻关还没有完全解决育种材料无障碍交流共享的问题,关键在于没有建立与落实衍生性品种的界定,以及利益共享、分配机制的相关具体内容。

另外,水稻良种攻关建立的共享平台,包括稻瘟病鉴定平台,飞虱鉴定平台,耐高温鉴定平台以及其它耐逆鉴定平台等,还未能充分共享,关键在于平台共享的机制。

下一步,将着重就材料交流共享机制,衍生性品种权益分配机制以及共享平台共享机制等开展积极探索,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并逐步加以落实。

08

您怎么看优质与高产的关系?

胡培松: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优质化将会成为我国水稻育种必然趋势,从我们育种实践分析,优质与高产不是完全对立的一对概念,通过资源鉴定筛选,优异中间材料创制,可以获得高产基础上的优质水稻品种。

胡培松院士(右一)及其团队成员在田里考察水稻性状。

09

基于现有的品种审定、保护制度,您认为如何加强品种管理?

胡培松:

大家都知道,现在水稻品种一年审定1000多个,但生产上应用面积较大的品种仍是为数不多的那几个,尤其是突破性品种更是凤毛菱角,大多数品种相差无几,同质化问题非常突出。

在这种形势下,我认为我们应该积极鼓励原始创新,从种质资源的源头创新,而不是搞短、平、快的修饰性育种;当然要鼓励原始创新,就的保护原始创新,种质资源原始创新是一个艰难的、漫长的过程。所以应出台相应的政策,制度保护原始创新,如:引入派生型品种制度,凡是衍生性品种都应该将自己的权益支付相应的比例给原始亲本,只有这样,原始创新才有动力。建议对水稻育种者权利上尽快按UPOV公约91文本实施。

10

品种井喷的问题您怎么看?

胡培松:

我认为品种井喷只是个过程问题,正所谓“大乱之后得大治”,随着品种的大量涌现,我国种业的深刻变革,一般性品种与没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将被淘汰,重组,带来的必然是具有突破性,有特色的品种为主导的种业产业新格局。

因此,又回到了种质创新,只有从种质资源源头创新,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培育具有突破性的,有特色的品种(精品),种业企业才具有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我国种业改革的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11

水稻种业领域,是否有“卡脖子”问题或者短板?您有何建议?

胡培松:

我国水稻种业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现在确实到了瓶颈期,表现在水稻单产徘徊不前,有特色的,突破性的品种为数不多,同质化问题十分突出。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

1、目前中国水稻功能基因组等研究世界领先,但相关成果能应用于水稻种质创新,助力水稻品种改良的不多。

2、基因组编辑已成为种质创新最热门技术,但核心专利基本为美国控制,我国基因编辑研究侧重于工具应用,以跟踪研究为主,在工具开发等原创新基础研究方面与美国差距大;全基因组选择技术在国外已成功应用于多种农作物育种实践,而我国在算法方面、模型建立、自主芯片开发等原始创新与美国等存在较大差距。

3、水稻基础研究,种质创新,新品种培育等相关环节,基本脱节,未能形成相互助力的局面。

4、目前水稻育种还是主要依靠传统育种,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助力水稻品种改良成功的案例不多。

因此建议加大水稻基础研究,尤其是有应用价值的相关优异基因挖掘,基因组编辑和全基因组选择技术原始创新,从而助推水稻种质资源源头创新,最后集成突破性新品种培育,只有水稻研究“上”“中”“下”游相互联动,相互促进,水稻产业才会取得进一步的长足发展。

12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了种子问题,为此在2021年您有没有定下一些新目标,有什么新动作、新计划?

胡培松:

粮食是社稷之本,种业是粮食之基。种子是农业发展的“芯片”。2021年我领衔团队的计划和目标是突出重点、补短板,突出以高档优质水稻品种选育为重点,补营养功能型水稻品种选育的短板。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依靠科技创新,更好地服务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13

您可以预测下未来五年我国水稻行业的发展吗?

胡培松:

水稻行业会继续沿着优质绿色高产高效方向发展。市场将更加迫切需求高档优质、抗性强、适合机械化轻简化、有害重金属低积累、营养功能型品种。

胡培松院士寄语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打好种业翻身仗,种业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对我们种业人来说,是压力,是动力,也是机遇。种业,事关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资源,不能受制于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新的一年,希望各位同仁,一是加强基础研究跟应用研究的有效结合,挖掘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基因,精准鉴定后应用于育种实践;二是种业领域研究真正做到上、中、下游联调联动,将常规育种与分子育种技术有机结合。通过这些努力,打好我们种业的“翻身仗”,突破“卡脖子”技术,未来可期!



 
打赏
 
相关内容来自互联网或个人,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雷同或侵权行为,请及时通知我们(55130681@qq.com),以便我们进行相关整改修正。
 
更多>同类关注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关注
点击排行
WAP 手机版 首页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