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农业农村部发布了2024年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生产应用)批准清单,抗虫耐除草剂玉米BBL2-2经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评价合格,予以发放生产应用生物安全证书。
获得生产应用生物安全证书是转基因作物发展进程的重要一步,根据《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转基因作物在取得农业转基因生产应用生物安全证书、通过品种审定、获得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后,即可进入商业化生产应用。
以转基因为代表的生物育种是育种领域的革命性技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生物育种产业化扩面提速。相关举措正加速推动生物育种产业化进程,3月,继去年末首批51个转基因玉米、大豆品种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后,第二批30个转基因玉米、大豆品种通过初审。转基因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的发放工作也已启动,去年首批26家企业获转基因玉米、大豆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
受访专家表示,我国生物育种技术研发持续推进、成效显著,为产业化打下了扎实的品种和技术储备。在生物育种产业化进程中,具备技术优势的育种企业将成为行业龙头,加快行业整合步伐,重塑种业竞争格局。
北方粳稻育种栽培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辽宁)的工作人员在观察水稻穗部和籽粒性状(2024年4月28日摄) 来源:新华社
生物育种产业化有序推进
2021年国家启动转基因玉米、大豆产业化试点工作,2022年试点范围扩展到内蒙古、云南的农户大田,2023年扩展到河北、内蒙古、吉林、四川、云南5省区20个县,并在甘肃安排制种。
农业农村部评估结果显示,三年试点达到了预期目标。转基因玉米对草地贪夜蛾等害虫防治效果在90%以上,转基因玉米、大豆平均分别增产8.9%、8.8%,增产增效明显。
“从试点看,农民愿意多种。”北京大北农生物技术公司副总裁安喜榜介绍,转基因品种能够实现增产5%到20%,平均每亩节约成本40%,增加收益200多元。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副所长谷晓峰也表示,耐除草剂转基因大豆试种效果明显。在内蒙古合作社、农户不同试点地块,转基因大豆田使用草甘膦除草剂可实现全生育期杂草控制,除草效果在95%以上,比非转基因品种种植下施加常规除草剂效果高10%。
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指出,在推动试点的同时,相关部门根据《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严格监管,依法打击制种、售种、种植、加工、销售等环节非法行为,落实产品标识管理制度,确保产业化应用规范有序。
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随着各项政策频频出台,转基因安全评价、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种子生产经营许可、农业植物品种命名等规章制度,以及相关标准规范等不断修改完善,我国转基因作物产业化应用的制度体系已经基本形成。
在陕西杨凌,先正达集团中国杨凌技术中心的工作人员在实验室工作(2024年1月17日摄) 来源:新华社
研发创新夯实产业化基础
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启动的863高技术研究和上世纪90年代启动的973基础研究中已部署转基因技术研发。2008年“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启动以来,在基因挖掘、遗传转化、品种培育、安全评价与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
目前,我国转基因育种形成了自主基因、自主技术、自主品种的创新格局。
围绕生物育种技术突破,种业龙头企业持续增强研发实力。例如在先正达集团中国杨凌技术中心,育种专家通过分子检测,可以精准预测育种材料是否具备所需优异性状,进而帮助高效选育新品种。
“一个优异品种是多种优异基因的整合,核心是将抗病、抗虫、耐除草剂等性状快速转育到目标材料。”杨凌技术中心性状整合中心负责人杨炳鹏介绍,杨凌技术中心打造了国内转育通量最大、速度最快的生物育种性状快速整合平台,每年可实现4~5代的“迭代”能力,远超国内2~3代/年的平均水平。
转基因技术的突破不断推动转基因新产品的诞生,为产业化应用形成储备。
2024年1月,隆平生物技术(海南)有限公司的转基因抗虫耐除草剂玉米性状产品“LP026-2”获得适用于全国区域转基因生产应用生物安全证书,该产品聚合了1个耐除草剂基因和3个抗虫基因。
“这是我们的第一代产品,实现了多基因叠加、多性状复合。”隆平生物战略总监李建国介绍,在此基础上,隆平生物还研发了5价抗虫耐除草剂玉米性状、4价抗虫耐除草剂大豆性状、4价耐除草剂大豆性状等新一代转基因产品。公司的性状产品已经与400多家下游种业公司和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对600多个品种进行回交转育。
隆平生物总经理吕玉平介绍,公司即将完成第一批与种业公司合作的回交转育品种的交付,摸索出的玉米一年四代生长技术,配合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与基因芯片检测技术,将助推其余几百个品种加速完成高质量回交转育。
目前,我国转基因育种已经创制了一批重大产品。我国自主研发的耐除草剂大豆获准在阿根廷商业化种植,抗旱小麦、抗虫大豆、优质棉、抗乳房炎奶牛、抗蓝耳病猪等转基因产品,也成为未来产业化的品种储备。
产业化“棋局”加快“落子”
生物育种产业化进程中,头部企业通过投资并购、加强企科协作以实现整合做强。受访专家指出,随着生物育种产业化推进,国内品种有望在抗性、品质及产量等方面得到提升,种子的价值也将大幅提升。同时,由于生物育种技术投入大、技术壁垒高,具备相关技术的企业竞争优势会显著放大,将会加速行业集中度提升,重塑种业竞争格局。
国家加大种业创新投入。去年9月,注资40亿元的国投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在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成立。作为国投集团全资子公司,国投种业成为国投集团生物育种产业投资运营管理平台。国投集团有关负责人介绍,国投集团控股投资了隆平生物、国丰生物、国锐生物、丰乐种业,战略投资了瑞丰生物、大北农生物、粮元生物。公司已基本完成对我国本土生物育种核心企业的投资覆盖。
国家农作物种业阵型企业加快研发布局。在北京大北农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已建成包括基因克隆与用于产品研发的可行性评估、规模遗传转化、转基因事件筛选、安全评价、专利布局与申报、性状整合、品种选育等环节在内的转基因育种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体系。
先正达集团中国种业核心运营平台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战略与政府事务总监张晓强表示,加速新的性状、新的生物育种技术等的研发,是中种集团未来聚焦的重点工作。随着生物育种产业化的不断推进,将推出更加符合市场需求、更强力的高效性状。
更多“独角兽”有望加快涌现,北京大北农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合作,联合设立三亚崖州湾国际农业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开展对生物育种公司的孵化培育工作。
新华社记者在该孵化器公司看到,生物育种实验室里各类实验仪器设备一应俱全,孵化器面向入孵企业提供创业空间、资本、创业要素集成式服务……该公司副总经理张博介绍,通过孵化器模式,更好地将科研成果与产业对接,培养一批科研型领军企业。孵化器联合入孵企业,还对外提供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特定性状植物材料创制、分子标记检测、遗传转化、单倍体育种、植物生理生化检验检测等服务。
育繁推一体化成型起势
生物育种产业化趋势下,新技术研发、协同创新、质量把控、推广应用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将构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育繁推一体化能力建设日益受到种业企业重视。
有种业企业负责人提出,一家公司无论研发能力有多强,在整体研发上还是会存在局限性,围绕生物育种产业全链条,推动上下游环节融合发展,推进一体化、集成化创新是必然趋势。推动企业互相许可各自性状,实现产品性状叠加后推向市场,是延缓抗性产生、延长产品生命周期的必要举措。
以玉米为例,我国玉米种植生态区复杂,每个生态区都有表现突出的玉米品种,各大种企和科研院所各自掌握独特的种质资源,玉米生物育种技术与主要生态区优异种质资源亟待加速实现融合发展。
“共享资源,实现联合育种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北京丰度高科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石建议,建立完善科研单位、生物技术和性状公司,以及种子企业紧密协作的创新链、共享共赢的价值链,打造治理现代、要素完整、全生态区的种子企业。
严把质量控制关是必要环节。李建国介绍,回交转育的质量决定了种子性状质量。在转入性状同时,还要确保原有品种的优良性状完全保持、不“走样变形”,需要借助专业的辅助检测手段。此外还需要检测转基因种子质量的简易便捷方法,以保证出库转基因种子质量合格。业内人士建议,加快完善转基因种子生产、加工、包装、标签标识、质量控制等规章制度。
还需完善推广应用体系。受访企业界人士建议,我国推动生物育种产业化需要面向大量小农户,应加强对制种、用种农户的科普教育和技能培训,引导相关群体正确种植、使用除草剂,真正发挥增产增效优势。
张晓强说,去年中国种子集团牵头成立了生物育种产业培训中心,培训不仅针对公司研发团队,也面向经销体系、农户等,还将面向行业开展公益性、开放式培训。
分享到: 微信 复制网址 QQ好友 QQ空间 更多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