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华安—最美奋斗者

   日期:2024-07-20     浏览:32251    评论:0    
核心提示:长期从事杂交水稻遗传育种研究,开拓创新,研创育种新技术,育成明恢63等系列恢复系和汕优63等杂交稻品种,促成我国杂交水稻更新换代,对继续保持我国杂交水稻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谢华安,男,汉族,中共党员,1941年8月出生,福建龙岩人。他是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荣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首届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等称号。40 多年来,一直从事杂交水稻育种研究,育成我国杂交水稻亲本遗传贡献最大的恢复系“明恢63”;主持育成中国稻作史上种植面积最大的水稻良种“汕优63”及系列杂交水稻品种50 多个,累计推广14 多亿亩。育成6 个农业部确认的超级稻品种,“Ⅱ优航1 号”创造百亩再生稻单产世界纪录。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7项,福建省科技突出贡献奖、陈嘉庚农业科学奖等奖项。

谢华安长期从事杂交水稻遗传育种研究,开拓创新,研创育种新技术,育成明恢63等系列恢复系和汕优63等杂交稻品种,促成我国杂交水稻更新换代,对继续保持我国杂交水稻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促进资源节约型稻作制度的形成,推动杂交水稻的发展,取得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他创新种质,育成系列恢复系,促成我国杂交水稻的更新换代。从上世纪70年代后期至90年代,育成明恢63、明恢77、明恢86等10个明恢系列恢复系;2000年后结合航天诱变育种技术育成了航1号、航2号和福恢148、福恢936、福恢673和福恢676等10个恢复系。明恢63的育成,改变了我国当时局限于引用国际水稻所品种作为杂交稻恢复系的局面。据农业农村部统计,1984~2005年,以明恢63为恢复系配制并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的杂交水稻组合达34个,累计推广12.4亿亩。明恢63是选育新恢复系的优异种质,是杂交水稻恢复系选育中遗传贡献最大的亲本。以明恢63为主体亲本选育的新恢复系达543个,所配制并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的杂交水稻新组合达922个,其中国审167个,累计推广13.1亿亩。由明恢77配制的早熟组合威优77和汕优77,促进我国杂交水稻在早季的大面积推广。利用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育成的明恢86和利用航天诱变育种技术育成的航1号所配制的超级杂交稻都具有超高产潜力:Ⅱ优明86 2001年在云南涛源乡创造亩产1196.5公斤的世界单产记录;Ⅱ优航1号2004年在福建尤溪县创造百亩片平均亩产928公斤的记录。

他育成系列大面积推广的杂交水稻,创造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出重大贡献。汕优63的育成改变了当时杂交稻面积徘徊的局面,促成全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迅速上升,是我国当今推广时间最长、应用面积最大、增产最显著的水稻良种。1986~2001年的16年间,一直是中国种植面积最大的良种,年平均种植5682.9万亩。其中1990年,种植达1.028亿亩,占当年全国杂交稻总面积的43.93%,年种植面积和累计种植面积均创造中国稻作史之最。最大推广范围跨21.3个经度、20.3个纬度。据农业农村部统计,1984~2005年,累计推广9.38亿亩,增产稻谷695亿公斤,新增经济效益626亿元。威优77、汕优77是我国“九五”杂交早稻中推广面积最大的品种,累计种植7641万亩。

他育成系列强再生力的杂交水稻组合,促进资源节约高效型稻作制的形成和发展。汕优63不仅高产、优质、抗病,而且茎生腋芽再生力强,成为适宜作再生稻栽培的主导品种,促进了“单季杂交稻蓄养再生稻”这一新的稻作制形成。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汕优63作再生稻种植,七年累计种植6000万亩。近年育成6个强再生力的超级杂交稻——汕优明86、Ⅱ优明86、Ⅱ优航1号、Ⅱ优航2号、两优616和宜优673,在福建示范,百亩示范片头季平均亩产超过800公斤,再生季平均亩产超过500公斤,千亩示范片头季平均亩产超过750公斤,再生季平均亩产超过450公斤。

他不断研创杂交水稻遗传育种新方法,为农业科技进步作出突出贡献。(1)创立杂交水稻恢复系亲本选择新方法。首次创立选择原产低纬度并具有强恢复力的种质作恢复系亲本,实行“强恢×强恢”杂交配制。(2)创立高效恢复系测交配组新技术。首次创造性地选用可恢复性差、配合力差的不育系(如688选A)测交,以严格鉴别不同恢复力、配合力水平的恢复系材料,从中选优,再与可恢复性好的不育系(如珍汕97A)杂交配组,从而快速选育在不同生态条件下恢复力和配合力都强的恢复系,大大提高育种效率。(3)建立一套完整的抗稻瘟病筛选的育种程序。建立了“低世代在重瘟区自然生态抗瘟性筛选——中世代旱病圃鉴定——高世代室内用强致病性的多菌株接种鉴定”的抗稻瘟病育种程序,通过淘汰抗性脆弱的表现型,筛选抗病性超亲的恢复系,所配组的杂交稻组合抗瘟性强且持久。(4)创立产量高,纯度好的中稻制种技术。首先提出在中海拔地区中稻制种新技术,大幅度提高制种产量和纯度。(5)研发再生稻超高产良种良法集成技术。建立再生稻超高产良种良法示范片,总结形成一套“选用良种、优化配置生育期、畦栽沟灌、腋芽激活、化学调控”等优化集成技术。

他治学严谨,培养出一支杂交水稻育种攻关队伍。作为一支科研团队的学科带头人,培养了10位高级职称科技人员。联合培养出20名硕士,联合培养5名博士。注重国际学术交流,加强与国际水稻研究所、华盛顿大学等学术交流与合作。出版《汕优63选育理论与实践》,在《Science》、《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Plant Molecular Biology》、《科学通报》、《中国农业科学》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

 

 
打赏
 
相关内容来自互联网或个人,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雷同或侵权行为,请及时通知我们(55130681@qq.com),以便我们进行相关整改修正。
 
更多>同类人物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人物
点击排行
WAP 手机版 首页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