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转基因技术,为什么要推广转基因技术?转基因作物能留种吗?转基因作物使用的草甘膦除草剂会致癌吗?
转基因食物能不能长期吃,人会被“转基因”吗?会不会致癌?会导致不孕不育吗?会不会影响后代?如果不想吃转基因食品,消费者能选择吗?
我国市场上有哪些转基因产品?为什么转基因产品要进行安全评价?通过安全评价的转基因产品安全吗?欧美人吃不吃转基因食品?
日前,农业农村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汇总人们关心的转基因问题,并在官网回答。
转基因权威解答1:
什么是转基因技术?
为什么要推广转基因技术?
基因是含有特定遗传信息的 DNA 片段,存在于植物、动物、细菌和人类等的细胞中,决定着生物的遗传特征。转基因技术是指从一个生物体中提取结构明确、功能清楚的基因,转移到另一个生物体,以期获得新性状、培育新品种。比如为了防治玉米螟,我们从土壤中广泛存在的细菌(苏云金芽孢杆菌) 中,分离了一个抗虫基因,将其转入玉米基因组中,培育出可以抗虫的玉米。
转基因育种和传统育种在本质上都是通过改变基因,得到具有更加优良性状表现的品种。但转基因技术的最大优势是可以更精准高效地实现确定功能基因的转移,并且能够有效利用植物、动物、微生物的遗传资源,把传统育种不可能实现的基因转移变成可能,使作物获得常规育种很难或者不可能具有的抗虫、耐除草剂等性状,因此成为了现代生物育种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核心关键技术。
种植转基因作物可以有效控制病虫草害,稳定作物产量,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量,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劳动力投入,带动农业生产方式实现根本性变革。当前以转基因为代表的生物技术已成为各国抢占的制高点和全球赛道的必争之地。中国作为农业大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在这方面决不能落后。在耕地面积增长潜力已经不大,自然资源和环境约束日益趋紧,常规增产技术突破受限的当下,加快转基因技术在农业领域的推广应用,既是着眼于未来国际竞争和产业分工的必然选择,也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2021 年国家在内蒙古、云南的科研试验田启动了转基因玉米大豆产业化试点,2023 年扩展到内蒙古、云南、吉林、河北、四川 5 个省(区) 20 个县。从试点情况看,转基因技术在增产增效、提升产品品质等方面成效明显。
一是减损增产。监测显示,转基因玉米对草地贪夜蛾的防虫效果在 90% 以上,转基因玉米大豆的耐除草剂效果在 95% 以上,平均增产 8% 以上。
二是节本增效。试点农户普遍反映,转基因省工省事,杀虫剂、除草剂少用了 2—3 次,每亩平均节省防虫除草成本约 70 元,田管成本节省一半。
三是改善田间环境。因为用药少、降解快,寄生蜂等天敌、土壤中蚯蚓等有益动物数量明显增多,丰富了生物多样性。
当然,转基因技术并不是万能的,现阶段广泛应用的转基因作物主要通过节本和减少虫害损失等实现增产增效,在抗旱、耐盐碱、高产等方面还处在探索阶段。同时,新兴的生物育种技术也在蓬勃发展,例如基因编辑技术可以通过在 DNA 特定位点产生突变来提高作物的抗病性、品质等性状表现。目前,基因编辑抗病小麦、防褐变马铃薯、富含 γ-氨基丁酸番茄、快速生长的虎豚等产品已在美国、日本等国获批上市,我国在 2023 年也批准了首个基因编辑高油酸大豆的生产应用安全证书。
转基因权威解答2:
转基因抗虫作物虫子吃了会死,
人吃了为什么没事?
转基因抗虫作物为什么能抗虫,这要从“ 抗虫蛋白基因” 的发现说起。100 多年前,在德国苏云金小镇的一个磨房里,科学家发现了一种具有杀虫功能的细菌,并把它以小镇的名称命名为苏云金杆菌。苏云金杆菌之所以能够杀虫,是因为它含有一种特殊的“Bt抗虫蛋白”。这种Bt抗虫蛋白高度专一,只能与特定害虫(比如蛾类蝶类等“鳞翅目”害虫)肠道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使害虫肠道穿孔死亡。人类、畜禽和其他昆虫胃肠细胞没有结合这种蛋白的“特异性受体”,抗虫蛋白进入消化道后只能被消化降解,所以没有健康危害。有人比喻,正如巧克力,人类视为美食,狗吃了却会中毒一样。
正因为Bt抗虫蛋白对环境、人畜无害,以它为主要成分的生物杀虫剂在农业生产上安全应用了80多年。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发展,科学家将“Bt 抗虫蛋白” 基因转入到农作物中,使作物也有了抗虫的效果。对鳞翅目害虫起作用的抗虫蛋白,进入人的消化道后即被消化降解而不会对人发挥作用,所以人吃了转基因抗虫作物不会有事。转基因抗虫作物正是利用了这样的物种差异性特点,这也是科学的精妙所在。
转基因权威解答3:
吃转基因食物,人会被“转基因”吗?
说到转基因食品,有些人会产生一种疑问:吃转基因食品会不会使人也被“转基因”呢?其实是“转基因”这个名字容易被误解,食用转基因食品并不会改变人类自身基因。
转基因需要在特定的实验室条件下通过特定的载体和仪器帮助才能将所需的目的基因转入到作物或动物中,是不可能通过简简单单的吃“转基因食品”实现的。
所有用作食品的动物或植物,不论是转基因的还是非转基因的,都含有基因。从生物学角度看,转基因食品中的基因和其他食品中的一样,进入人体以后,被消化分解为各种核苷酸、磷酸、碱基等小分子,不再是完整的基因,已经变成能被人体吸收的营养成分,当然不会影响人的基因构成,更不会遗传给下一代。
认为吃了转基因食品人就会被“转基因”,就像说猪肉吃多了人就会变成猪,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转基因权威解答4:
转基因食物会不会导致不孕不育?
转基因食品和普通食品一样,不会导致不孕不育。转基因食品上市前,都要按照国际通用规则开展科学全面系统的营养成分分析和毒性、致敏性等方面的研究试验、检测验证和科学评估。批准上市的转基因食品和普通食品一样,不会增加任何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的物质。
转基因食品和不孕不育之所以扯上“关系”,是因为一则编造的谣言。2010年,一篇题为《广西抽检男生一半精液异常,传言早已种植转基因玉米》的帖子在网上传播,声称“多年食用转基因玉米,导致广西男性大学生精子活力下降”。事实上,对于广西抽检男生一半精液异常的说法,出自2009年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在校大学生性健康调查报告》,报告中提出环境污染、长时间上网、熬夜等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可能导致大学生精子异常,根本就没有任何转基因的字眼。类似的谣言还有“无锡有一半女性不孕不育,都是转基因导致的”等。2018年当地警方已对相关造谣者进行教育训诫,并公开辟谣。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说法,不少谣言制造者正是利用这种心理,反复传播这类谣言。吃转基因食品导致不孕不育没有任何科学依据和医学证据,完全是谎言和误导。
转基因权威解答5:
转基因食物能不能长期吃,
会不会影响后代?
有人说“转基因食品一代人吃是看不出问题的,要吃三代甚至更多代看看”。任何食物包括转基因食品中含有的基因和蛋白质等,都不能在消化道长时间保持原状,都会被“一视同仁” 消化分解吸收代谢,因此转基因食品在人体中没有“累加效应”,不会随着摄入量的增加在体内积累,也就没有产生长期影响的物质基础,更不会改变我们的基因,影响后代。
国际上开展了小鼠、猪的多代喂养试验,我国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对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动物猴,也开展了2代长期喂养试验,没有发现任何负面影响。从生产实践看,转基因饲料已在全球应用20余年,饲喂几百亿只鸡,繁衍了20—40代,至今未发现1例这方面的安全性问题。
转基因技术1989年开始应用于食品工业领域,目前广泛使用的啤酒酵母、食品添加剂、食品酶制剂等,很多都是转基因产品。自1996年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以来,全球累计种植转基因作物已超过400亿亩,70多个国家和地区几十亿人口食用转基因农产品,也没有发生过1例经过科学证实的安全性问题。
转基因权威解答6:
转基因食物会不会致癌?
经安全评价批准上市的转基因食品不仅不会增加致癌风险,还可以帮助提高食品的安全性。
转基因食品在上市前要经过一系列科学全面系统的食品安全检测,按照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等制定的通用国际规则开展毒性、致敏性等方面的试验评估,任何一个阶段发现存在风险,都会立即终止研发。
致癌因素主要有紫外线、X射线等物理因素,焦油(烟草中含有)石棉、亚硝酸盐(隔夜菜中含有)等化学因素以及能使细胞发生癌变的病毒等,而批准上市的转基因食品并没有也不会增加上述致癌因素。
转基因食品与癌症扯上关系,源于2012年法国卡昂大学研究人员塞拉利尼发表的一篇论文,称大鼠长期喂养转基因玉米会引起肿瘤。实质上科学界普遍对其研究表示质疑,由于相关问题含混不清,该论文很快被撤稿。法国及欧盟对此专门进行了研究,历时六年,耗资超1000万欧元,结果表明转基因玉米没有引发任何负面效应,更没有发现其有慢性毒性和致癌性。
不仅如此,转基因技术还可以提高食品的品质与安全。比如普通玉米受到害虫咬食后容易发生霉变,产生黄曲霉毒素、伏马菌素等有毒物质,从而产生致病、致癌风险。转基因玉米因为能抗虫,不仅农药使用量大幅减少,而且籽粒中的毒素含量大大降低品质得到很大提升,食品安全更有保障。
转基因权威解答7:
转基因作物使用的草甘膦除草剂会致癌吗?
草甘膦是一种广谱灭生性除草剂,因为除草效果好、毒性低、价格便宜,且在土壤中易分解、环境友好,成为全球农业生产中使用最为普遍、使用量最大的除草剂,至今已应用40余年,在全世界160多个国家登记和使用,我国是草甘膦的生产和出口大国。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农药残留专家联席会议,美国环保署、欧洲食品安全局、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等监管机构自1987年来先后对草甘膦开展了超过300个独立的毒理学研究,评估结论是,草甘膦致癌的可能性较低。
2015年3月,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将草甘膦列为2A类较可能致癌物,引发争议。详细分析可以看到,与草甘膦同时上榜属于同一类的还有红肉(猪、牛、羊等哺乳动物的肉)、油炸食品、夜班及理发师职业等。自1979年以来,IARC已经对上百种产品、化合物、生活习惯、病毒、工作环境做出了致癌分类,其中1类致癌物包括加工肉制品、烟、酒类饮品等,2B类可能致癌物包括咖啡、腌菜、芦荟提取物等,3类不确定是否致癌物包括染发产品、荧光灯、磁场等,4类可能不致癌物包括己内酰胺(用于合成纤维制造)。IARC对草甘膦致癌性的结论与其他监管机构大不相同。原因在于IARC主要是发现生活中各种可能致癌因素的危害,夜班、理发师职业都是较可能致癌的因素,这些在生活中需要关注,但没必要草木皆兵、因噎废食。而监管机构的目标是分析产品是否可以安全应用,不但要考虑是否有风险,还要考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事实上由于草甘膦易降解、残留量低,我们日常只会接触非常少量的草甘膦,风险很小,就像吃红肉或选择理发师这个职业一样,风险完全在可承受范围。
转基因权威解答8:
欧美人吃不吃转基因食品?
简单说就一个字:吃!美国人吃转基因食品最多,欧洲也大量消费转基因食品。全球已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批准种植或使用转基因产品。
美国是转基因技术研发大国,也是全球最大的转基因作物生产和消费国,目前美国已经批准了23种转基因作物产业化,每年种植转基因作物11.3亿亩左右,占其耕地面积的40%以上,其中玉米、大豆、棉花、甜菜等转基因品种种植面积均超过90%。美国种植的50%左右的大豆和80%以上的玉米均在美国国内消费。
美国的转基因食品主要来源于转基因大豆、玉米、油菜、甜菜、番木瓜、苹果、土豆等,常见的食用油、糕点、薯片、大豆蛋白粉、卵磷脂、玉米甜菜糖浆、人造黄油、玉米淀粉以及饮料、谷类食物等相关加工品基本都是转基因的。欧盟每年进口大量转基因农产品,主要是大豆、玉米、油菜、甜菜和其加工品。根据国际贸易数据统计,2022年,欧盟进口转基因大豆约1279万吨、转基因玉米1048万吨,其中转基因大豆约占大豆进口的96%,转基因玉米约占玉米进口的43%。日本进口的转基因大豆、玉米、油菜籽,分别占国内消费量的96%、96%和98%。
俄罗斯由于地广人稀、保供无虞,没有必须推广转基因的动力和压力,但也在进口转基因农产品。目前俄罗斯每年大约进口转基因大豆200万吨,占其国内大豆加工量的40%。2020年,俄罗斯为防止国内出现大豆严重短缺、影响畜牧业的稳定发展,出台了《转基因豆粕进口程序简化政府令》,大大简化转基因大豆和豆粕进口审批程序。
转基因权威解答9:
我国市场上有哪些转基因产品?
圣女果、紫薯、彩色玉米是转基因品种吗?
网上流传一份转基因食品名单,包括“圣女果、大彩椒、紫薯、彩色玉米”,其实都是假的。圣女果、大彩椒、紫薯、彩色玉米等都不是转基因产品。按颜色、大小、形状来辨认是不是转基因产品不靠谱。国内市场上常见的转基因食品主要是番木瓜、大豆油、菜籽油。
市场上的“圣女果”,其实就是小番茄,是我国在上世纪 90 年代引进种植的。野生番茄本身就是小个头。根据市场多样化的需求,不断培育出现在常见的各种品种。既有小的也有大的,颜色多样,种类繁多,供消费者自由选择。
自然界本来就存在着不同颜色的玉米。彩色玉米是通过常规杂交育种的方法把不同颜色的玉米粒聚合在一起而形成的。紫薯和彩椒也是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其颜色主要是因为含有不同类型的花青素。
除试点种植的转基因玉米大豆外,我国目前大面积种植的转基因作物还有抗虫的棉花和抗病的番木瓜。批准进口的有转基因棉花、玉米、大豆、油菜、甜菜、番木瓜、苜蓿、甘蔗及其相应的加工品,其中甜菜、番木瓜、甘蔗等进口极少。转基因玉米主要用作饲料,大豆、油菜主要用作饲料和榨油。
转基因权威解答10:
为什么转基因产品要进行安全评价?
为什么说通过安全评价的转基因产品是安全的?
对转基因产品进行安全评价是国际通行做法,国际上建立了科学严谨的评估程序和评估标准,就是为了确保通过安全评价、获批上市的转基因产品和普通产品一样安全。科学界长期跟踪和应用实践表明,通过安全评价的转基因产品是安全的。
转基因技术是一个新技术,人们对新技术有担忧有疑虑是正常的。为了充分保障转基因技术这项新兴技术在发展应用中的安全性,也为了消除社会公众的担忧,国际组织和世界各国普遍要求对转基因产品进行安全评价。
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联合国粮农组织与世界卫生组织等制定了科学严谨的评价标准,是全球公认的评价规则。各国遵照这些评价标准,建立了全面系统的评价方法、程序和法规制度。
从科学角度看,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主要体现在吃了对人有没有不良影响以及大面积种植对生态环境有没有不良影响两方面。转基因产品上市前需要经过毒性、致敏性等食品安全评价,以及基因漂移、生存竞争能力、生物多样性等环境生态影响的安全性评价,确保通过安全评价、获得政府批准的转基因生物,除了增加人们希望得到的性状,例如抗虫、抗旱等,并不会增加过敏原和毒素等额外风险。
我国对转基因农产品的安全评价按实验研究、中间试验、环境释放、生产性试验和申请安全证书5个阶段进行,在任何一个阶段发现任何一个对健康和环境不安全的问题,都将立即终止。主要农作物通过安全评价后还要经过品种审定才能商业化种植。
世界卫生组织(WHO)、欧盟委员会(EC)、国际科学理事会(ICSU)等众多国际权威机构进行了长期跟踪评估,结果表明,上市流通的转基因产品与非转基因产品同等安全。截至目前,已有16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联合签署公开信,呼吁尊重关于转基因产品安全性的科学判断和监管机构的评估结论。
转基因权威解答11:
如果不想吃转基因食品,消费者能选择吗?
吃不吃转基因食品,消费者有选择权。消费者可以通过转基因标识来识别、选择是否要购买转基因产品。
为了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我国在2002年就出台了《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制定了包含5类17种产品的标识目录,实施强制标识制度。常见的转基因食品,如转基因大豆油、菜籽油,均要求标注“加工原料是转基因大豆/油菜籽”等字样,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这里要说明,转基因标识和安全性没有关系,标注转基因绝不代表不安全,通过安全评价、上市流通的转基因食品都是安全的。
以前市场上常有标注“非转基因” 字样的葵花籽油、花生油等,误导了公众认知,消费者误以为市场上有很多转基因产品。其实,国际上和我国市场上根本没有转基因的葵花籽和花生。为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防止误导公众,2018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农业农村部、国家卫健委三部门联合发布公告,明确对市场上没有转基因同类产品的食用植物油不得标注“非转基因” 。
下一步,还将进一步完善标识目录范围,科学设置标识阈值,规范标识要求,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多元化的需求。
转基因权威解答12:
转基因作物能留种吗?
农作物种子分为常规种和杂交种。杂交种是通过一定技术和方法将一个品种的花粉授给另一个品种从而结出果实产生的种子,杂交种能够综合父母两个品种的不同优势、甚至还可能会产生超越两个品种的杂交优势。在杂交种出现之前,农民一直通过自留常规种来种植庄稼。
受育种技术的限制,并不是所有的作物都可以轻易地实现杂交。比如杂交水稻技术正是在袁隆平院士等科学家不懈的努力之下才实现的,为中国及世界粮食安全做了巨大贡献。作物的特点不同、种子类型也不同。玉米目前基本都是杂交种,而大豆、小麦则多为常规种,水稻既有杂交种又有常规种。
农业生产上,如果使用了杂交种再对后代进行留种种植的话、因为性状分离等遗传规律,杂交产生的优势就会丢失,作物会整齐度不一、农艺性状会显著下降,达不到现代化农业生产的要求。例如,玉米杂交种具有生长旺盛、产量高、抗病虫能力强的优势,但是如果把种子留下来,来年再种则会发生参差不齐、性状不优、产量下降的情况,因此不宜留种,需要购买新的杂交种。而大多数大豆、小麦属常规种,留种后再种,性状保持的较好,也就可以继续作为种子使用,不必年年购种。
农作物适不适合留种,主要看种子是常规种还是杂交种,与有没有使用转基因技术根本没有关系。转基因性状转入到常规作物中就可以留种,转入到杂交作物中则不适合留种。
此外,小麦、玉米、水稻等作为粮食出售时,为了防止发芽带来损失,有时候也会进行灭活处理,例如使用高温熏蒸等措施来破坏种子内部结构。所以一般买来的粮食、进口的粮食不能发芽或者发芽率不高,这和是不是转基因也没有任何关系。